活动新闻
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
9月2日下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在科技楼312会议室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共同探讨课程建设的未来方向和工作规划。会议由研究院院长、虚拟教研室主任刘强主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参加此次会议。
在会上,刘强院长首先对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强调了其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提升学生跨学科能力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工作要求高、难点多、日程安排紧,学校安排人工智能研究院承担全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工作,是学校对研究院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任。刘强详细介绍了虚拟教研室的工作方案和整体工作安排,涵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实施方案等多个方面。
紧接着,刘院长对新学期《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工作安排进行部署,由滕达为课程平台建设负责人,张娜、安翔分别为理工类和管文类课程内容建设负责人。此外,他还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们积极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会议最后,与会成员积极发言,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人工智能教育正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焦点。此次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工智能通识课虚拟教研室正式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未来的日子里,教研室将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7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召开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工作部署会。会上发布并解读了《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明确从2024年9月面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建设一门市级统筹的,全覆盖、分层次、高质量、有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类公共基础课是课程的建设理念。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个专题模块,将实施“教师授课+AI教师+AI助教”的教学形式。
“基础理论”专题模块课程是唯一一个必修模块,定位为“零基础”入门级,提供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综合素养”专题模块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人工智能基本概念,课程方向偏向理工类。“前沿拓展”专题模块以人工智能与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发挥北京高校学科专业多样性、综合性的优势,形成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多领域最前沿应用的案例课程库,培养学生面对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实践实训”专题模块则是由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到企业参观等方式,通过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方向。
(摄影:胡璟添 编辑:王文通 审核:刘强 批准: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