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新闻
我校获批“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
一、项目介绍
“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发起,协会所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组织实施,是面向高校师生设立的综合性学术交流与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高质量人才需求,拓展国际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空间,帮助高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助推高校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科建设。联合培养计划由人工智能研究院组织实施,项目采用外方教师与中方教师联合施教模式。
二、项目组织方案
为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切实做好国际前沿交叉学科教学工作,我校专门成立联合培养计划工作组,工作组组成人员如下:
教学指导委员会:戴波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教授 教务处处长
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
陈飞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教授 研究生处处长
北京市级教学名师
黄建平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副研究员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常务副处长
王学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教授 国家级专家
曾铁勇 香港中文大学 数学人工智能中心 教授 主任
高兴宇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研究员
工作组负责人: 刘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教授 院长
工作组成员: 徐枫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教授
赵邑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教授
于延锁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助理教授
安翔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讲师
马颖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人工智能研究院 讲师
三、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将由我校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开设和执行,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公选课
将本项目申报的1门公共通识课程和1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列入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公选课。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拟开设学期 |
机器学习的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基础 | 32 | 2 | 春季 |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 32 | 2 | 春季 |
(2)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
将本项目申报的1门公共通识课程和1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纳入我校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拟开设学期 |
机器学习的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基础 | 32 | 2 | 三 |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 32 | 2 | 五 |
(3)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
将本项目申报的1门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纳入我校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生(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拟开设学期 |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 32 | 2 | 一 |
(4)学分认定方式
高水平示范性国际公共通识课程纳入我校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作为我校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以及我校其它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按照32课时2学分执行,学生通过该课程考核即可获得2学分,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认定该学分为专业教育学分,其它专业学生认定该学分为通识选修学分。
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型课程纳入我校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面向我校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开设。课程按照32课时2学分执行,学生通过该课程考核即可获得2学分,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认定该学分为专业教育学分,其它专业学生认定该学分为通识选修学分。
(5)授课方式
学生在智慧教室通过“虚拟教室”教学系统进行学习。每门课程32学时,其中外方教授授课16学时,中方助教授课16学时。每门课程指定专门助教辅助外方教授教学、由助教参与课后辅导及知识点梳理工作,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各课程助教由人工智能研究院教师担任,担任助教的教师均为博士学历且有海外学习或科研经历。
课程名称 | 外方教授 | 我方助教 |
机器学习的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基础 | Sorin Istrail | 马颖 讲师 田纳西大学访问学者 |
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 | Jens Rittscher | 徐枫 教授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三星美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
(6)教学环境
我校2018年已完成智慧校园建设,拥有多个智慧教室,全部配备有智能影音系统、智能教学管理平台,采用智能化运行方式减少教师操作多媒体设备的难度,同时使用云桌面技术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环境个性化定制。智慧教室专门支持多元化教育模式,配备网络带宽1000M,可通过直播、点播的方式实现共享名师课程,同步精品课堂,可充分满足此次“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授课需求。